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位於昭通市昭陽區,始建於1990年,於1994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9200公頃,大部分地區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保護區緊鄰長江主要支流之一的牛欄江。是中國目前海拔最高的以黑頸鶴及其越冬的亞高山濕地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的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 簡介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位於昭通市昭陽區,始建於1990年,於1994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9200公頃,大部分地區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保護區緊鄰長江主要支流之一的牛欄江。是中國目前海拔最高的以黑頸鶴及其越冬的亞高山濕地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的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此前貴州威寧草海作為黑頸鶴的另一棲息地已經建立瞭國傢級自然保護區。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海拔在3000米—3200米,總面積1.92萬公頃,以國傢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及其生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黑頸鶴是國傢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在青藏高原繁殖,雲貴高原過冬,是世界上15種鶴類中唯一在高原上繁殖和越冬的,數量十分稀少。據雲南省林業廳負責濕地保護的專傢介紹,雲南省林業廳和國際鶴類基金會合作開展的黑頸鶴同步調查顯示,2002年大山包保護區越冬黑頸鶴為930隻,2003年同一時間的調查數據為1043隻,大山包已經成為中國黑頸鶴單位面積數量分佈最多的保護區。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 保護對象雲南黑頸鶴
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十分有利於黑頸鶴越冬生存,不但氣候適宜,食物豐富,而且中小型水庫及海子(沼澤草甸)是落棋佈,並且大多數地區交通不便,人煙稀少,工農業不發達,很少使用化肥,環境無污染。加上,當地群眾視黑頸鶴為吉樣鳥,有年統的保護習慣。這些,是構成黑頸鶴越冬良好棲息地的必要條件。黑頸鶴在越冬地主要以集群方式活動,可分為傢族群、亞成體集群和混合群,這和它在繁殖地的生活情狀有所不同。傢族群:常見的為兩隻親鶴一隻幼鶴,幼鶴羽毛為灰褐色,在野外很容易與成鶴區別開。混合群:成群的黑頸鶴常與成群的灰鶴一塊在山坡上覓食,但並不完全混雜,各自保持相對的集中。夜間,兩者也分別成群而居,保持相對的距離過夜。黑頸鶴在中國的地理分佈范圍北起新疆阿爾金山脈,延伸到甘肅祁連山下,南抵西藏喜馬拉雅山脈和雲南的橫斷山脈,西起喀喇昆侖山,東止青藏高原東北線的甘肅、青海和四川交界的松潘草地及雲南與貴州交界的烏蒙山脈。黑頸鶴為遷徒鳥類,根據其遷徒習性分佈范圍可劃為繁殖區與越冬區兩大區域。其越冬區主要在雲南、貴州及西藏海拔1600—4000米的地帶。滇東北現為黑頸鶴的主要越冬地,當地農民對其遷徒時間有句諺語——“來不過九月九,去不過三月三(農歷)”。實際上。黑頸鶴由於每年的氣候條件差異來去時問不盡相同,整個越冬期大約150天左右。黑頸鶴在越冬地主要以吃植物性食物為主,特別喜吃地下莖塊部分,同時也兼吃少量動物性食物。在滇東北地區其主要食物種類為馬鈴薯、油菜子、燕麥、養子、小麥、蔓菁,其次是紅白三葉草等草類及少量魚蝦。收割後的旱作地為黑頸鶴提供瞭豐富的食物來源,它在此間覓食的時間約占總尋食時間的五分之四。但在遷飛前一段時間,農民已開始播種馬鈴薯,黑頸鶴的啄食對農民的生產有一定影響。為瞭保護黑頸鶴賴以生存的特定環境類型,2008年1月中旬以來,大山包黑頸鶴國傢級自然保護區遭遇連續降雪和持續低溫冰凌30多天,積雪厚度深達40-50厘米,湖面結冰,厚達15厘米以上,大雪覆蓋瞭整個保護區,給在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造成嚴重威脅,少數體質較差的黑頸鶴,出現瞭凍餓生病的現象。2008年2月16日,車路村秦傢海子的村民秦紹先在雪地裡發現瞭一隻病的黑頸鶴,遂報告保護區管理局采取救治措施。通過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及時搶救和精心照料,現該鶴已完全恢復健康。保護區工作人員按照國傢統一的環志符號,對其進行環志(左腳紅環、右腳上紅環下黃環),並於大海子將其成功放飛。通過監測,該鶴放飛後,身體正常,很快回到鶴群中,開始新的生活。大山包保護區自成立以來,雲南昭通市政府十分重視保護區的管理工作,特別是最近幾年,在提高公眾保護意識、制定保護區保護法規、退耕還濕等方面做瞭大量工作。當地民眾盡管生活仍很貧困,但卻已養成瞭觀鳥、愛鳥、護鳥的良好習慣,使這片古老土地上鶴翔於天、聲聞於野的奇特景觀得以維持下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