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外交學者:中國經濟為何必須進行變革

外交學者:中國經濟為何必須進行變革


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5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經濟為何必須變革

中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熟諳歷史。他曾預言農村中資本主義自發勢力的發展,將導致兩極分化現象愈發嚴重,“失去土地的農民和繼續處於貧困地位的農民將要埋怨我們……向資本主義方向發展的那些富裕中農也將對我們不滿”。

在毛試圖限制私有制的努力造成災難後,繼任者鄧小平推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但經過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後,一個問題又重新擺在中共領導層面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能兼容嗎?隨著中國“階級”鴻溝日益顯著,該問題的答案似乎愈發清晰。

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機沒能發揮縮小鴻溝的作用。其間,中國一直扮演全球經濟穩定器的角色。盡管有些經濟學傢預測中國增長引擎仍將繼續運轉,但有跡象表明它或許正失去動力。數十年來,中國的經濟戰略建立在四大支柱上:出口、外國直接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和國內消費。作為核心的出口,不僅起到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作用,還支撐固定資產投資和國內消費。但出口已急劇放緩,並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其正處於徹底轉變之中。

為使出口產品不斷流入最大客戶——北美和西歐——中國知道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中國商品便宜和西方消費者有錢買。為降低商品價格,中國動用減稅、退稅等措施幫助制造商實現成本最小化。為培養海外需求,中國還為客戶創造真實或能感覺到的財富,舉措就是壓低全球利率。與此同時將收益重新投向美國國債以支撐美元

然而全世界陷入衰退的現實,使中國的出口機器迅速變慢。與已提升價值鏈的日韓企業不同,中國的工廠仍舊傾向於追逐貼牌生產的快錢而非大力投資研發。隨著美歐企業處境艱難和消費者需求不振,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也已成強弩之末。

至少從目前看,中國經濟戰略的其他兩大支柱依然屹立不倒。但某些缺乏經濟基礎的固定資產投資終將損害中國經濟。而增長的國內消費並未像預期的那樣使中國制造商明顯受益反而使其產品在海外更不具競爭力。中國的制造業出口戰略必須進入新時代。中資企業必須“走出去”競爭。

中國需要增長以保持穩定。要保持增長就必須與時俱進。中國政府必須大力推動改革進程:加強透明度並形成穩定連貫的法治體系,還要促使“關系”文化與商業分離。當然,期待中國文化一夜之間就發生變化不切實際。但通過自信的步伐邁向更加透明和法治,中國將向本國公民和外國投資者註入信心。中國也將因此更容易獲得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的技巧和非戰略性技術。(作者任劍浩和保羅·納什,王會聰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Mortgage Loan Personal Loan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rellswi 的頭像
    karellswi

    karellswi的部落格

    karells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