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投資出現下降意味著什麼

外資投資出現下降意味著什麼


外資投資出現下降意味著什麼

  可以想見,在現今的中國經濟局面和世界經濟大環境下,靠政府的基建投資來繼續拉動中國經濟的發展是難以持續且十分危險的。而靠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從外資投資反應和現今的實際狀況來看並不足以支撐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

  | 文 ·本刊特約記者 李長風

  根據商務部公佈的數據,從2012年1月到12月,全國新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000多傢,同比下降10%左右;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7億美元,同比下降瞭3.7%,外資投資出現瞭明顯的下降。這說明瞭什麼?與很多人看法不同,筆者並不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經濟結構調整造成的。

  實際上,在筆者看來,造成2012年外資投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外資企業面對政府進行的結構調整長期難達預期後,調低瞭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的主動避險行為。從宏觀方面來看,中國經濟開始進入高速增長的後期,未來增長趨緩將是大概率事件。這可以從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2012年盡皆動力不足看出端倪,特別是在投資上,由政府主導的投資行為邊際效應逐年下降,有效投資更多地出現在靠市場調整的那隻手上。而從近現代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狀況來看,當經濟由有效投資支撐高增長轉為消費支撐時,也就是經濟增長開始放緩的前兆。

  縱觀過去的中國經濟,三段波浪的底部都是依靠改革走出瞭經濟的泥沼。那麼這三次改革的核心是什麼呢?就是加快發展市場經濟,釋放多餘勞動力。不久前,李克強總理再次提到城鎮化,這不失為釋放勞動力的一個方法,但問題是,這樣再次用政府調控的方式撥動勞動力的供給還能適應現今的中國經濟情況嗎?

  形勢變化瞭

  不久前,一位美國朋友對筆者說:“中國經濟以平均增速超過9%的高速增長持續瞭近30年,這在世界經濟史中,是絕無僅有的。”可遺憾的是,這樣的增長可能真的難以持續瞭。這樣的證據有兩點,第一點是,由於發達國傢的量化寬松政策應該會使它們的一部分投資外遷到新興市場國傢。這時,處於發展中國傢先鋒位置的中國、印度和巴西應得到格外關註,但現實和這樣的原因截然相反,應造成外資投資的上漲流動性,反映在現實中卻是外資投資出現下降。

  第二點是,2013年初,國傢能源局發佈瞭2012年全社會用電量數據,根據該數據顯示,2012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5%,與2011年(11.7%)相比下降50%。其中,中國的第二產業用電量占全國用電總量的比重為73.9%,同比下降瞭1.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用電量占比為11.5%,同比上升瞭0.7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中國的經濟形式變化瞭。

  這在政府投資上表現得格外明顯。一直以來,中國各級政府推動的大規模基建投資從未停止,為滿足這些投資的需求,中國的制造業企業生產瞭大量的機械產品,但現在,包括高速公路、高鐵、機場、碼頭、政府大樓,乃至絕大部分城市的基礎設施已基本完成並趨於飽和,這也直接造成瞭2012年各企業去庫存化的困局。一些制造業企業甚至訴苦說,自己行業現在生產的產品在未來20年也消化不完。

  對於這一現象,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認識很深刻,他認為,一直以來中國大量的投資是源於大量的信貸,在過去四年中,中國的M2貨幣增發迅速,十年間從15萬億增長到943,700百億,M2發行增長6倍。如果從歷史來看,中國從1949年建國到2012年已有63年,其中,從1949年到2011年中國所有的貸款加在一起共發行瞭55萬億人民幣,但在這55萬億貸款當中,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四年占瞭一半,大概為28萬億,很顯然,這樣的情況是不可持續的。

  正是由於投資的兩重性:當投入的時候產生需求,拉動經濟,但當投資完成,項目從開工變成完工,需求就變成瞭供給,而一個國傢長時間以來投資拉動供給,而消費遲遲難以展開,就會造成產能過剩。“中國現在遇到的就是這個問題。”過去,中國長時間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形成瞭大量的生產能力,2012年,中國鋼鐵9億噸的產能卻隻有7億噸的銷量,產品過剩2億噸。

  這意味著,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的原有產業很難再像原來一樣吸納眾多解放出來的勞動者,現在中國不可能像原來一樣釋放多餘勞動力來推動經濟高速發展。如果說升級轉型是未來中國經濟繼續發展的主要“發動機”,那麼現在提高勞動力素質就是這臺“發動機”能否運轉起來的關鍵。

  投資該投向哪裡?

  那麼中國經濟的投資應該投向哪裡呢?這應該是一個不難判斷的選擇——服務業。

  回顧人類近現代經濟史,就不難發現,發達國傢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並不僅僅是因為科技進步、制造業部門的產業升級,實際上,正是由於市場分工越來越細,生產越來越迂回,所以第三產業才有瞭壯大的基礎。

  中國現在就處於這樣一個節點。近幾年,中國第二產業生產部門的產品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但服務業占GDP的比例卻隻有發達國傢的二分之一強。2011年,在美國15.9萬億美元的GDP中,服務業所創造的價值超過76%,發達國傢平均都在70%以上,而同年中國這一比率隻占43.1%。從這點來看,服務業發展將是未來的必然趨勢。可是,哪些領域是服務業的重點呢?

  兩方面,教育和金融。

  教育服務業是服務業提升品質的基礎。一直以來,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例較低的原因被很多人歸結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再平衡問題,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最主要的原因卻並非如此。讓我們回想一下我們服務業的印象吧,恐怕很少有人會表示滿意。海底撈憑借火鍋成為現今中國炙手可熱的公司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服務好。所以,服務的消費占GDP的比例低最主要的原因是服務業的質量差,消費者感到錢花得不值,如何教育服務業的從業者提升素質是服務業未來能否快速發展的基礎。

  金融服務業是未來經濟繼續發展的保證。一直以來,中國金融服務業所創造的GDP占比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傢的水平。中國香港這一指標為22-25%,新加坡為26%,而根據CEIC DATA數據庫的統計數字,1950年,美國制造業的規模占GDP的比重高達27.03%,金融服務業隻占11.49%。60年後,到瞭2010年,美國制造業比重下降到隻有11.72%,而金融服務業的占比則提高到瞭20.7%。中國呢?到現在隻有不到7%。

  可以想見,在現今的中國經濟局面和世界經濟大環境下,靠政府的基建投資來繼續拉動中國經濟的發展是難以持續且十分危險的。而靠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從外資投資反應和現今的實際狀況來看並不足以支撐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中國經濟如果想要繼續增長,還要遵循人類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法則,發展服務業,而如果要得到一個又快又好的服務業形勢,教育和金融無疑是優先的兩大選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Mortgage Loan Personal Loan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rellswi 的頭像
    karellswi

    karellswi的部落格

    karells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